鳴鏑| 視頻號別給“流量乞丐”新飯碗
-
收藏
0
你有沒有發現,在微信視頻號直播間里,出現了一群“流量乞丐”——他們以低俗惡俗庸俗媚俗內容,博取眼球、賺取流量。
有連麥PK“比狠”的,“誰輸了,去剃一條‘高速路’(指把頭發中間部分剃掉)”,言語不堪入耳;
有故意扮丑吸睛的,身著破爛衣裳,帶浮夸首飾,在某高速橋下扭動亂舞,哼唱歌曲;
還有穿著不雅、動作撩人、聲音曖昧,打著色情“擦邊球”表演……
凡此種種,都在相當程度上污染了網絡環境,這些“流量乞丐”不僅活躍在視頻號直播間,還被平臺推薦到了“潛力新主播”“地區小時榜”或者“顏值直播”里。更有甚者,是被其他平臺封禁,來此重操舊業。
“流量乞丐”可惡之處無需贅言,這些人靠低俗惡趣味吸睛(金),早已是“過街老鼠”,監管部門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整改整治,不少視頻平臺也積極采取封號限流進行抵制。
那么,在監管政策導向清晰、同行借鑒經驗豐富的情況下,為何視頻號直播間還會允許并推薦這些低俗內容?
是不是視頻號想在直播頭部玩家如日中天的紅海中快速分得一杯羹?
某PK“比狠”主播在直播時直言:“感謝視頻號平臺予以支持,小弟我是從別的平臺過來的,才來視頻號3天,粉絲就有了5000多人,直播間觀看人數曾一度破了10萬。感謝視頻號給這么多流量……”彈幕里有網友指出,這名主播是被其他平臺封禁了的,也有人發出“這都不封?”的質疑。
難道平臺不知道這類內容違規?不知道有些主播被封禁過?不能檢索到低俗內容?顯然不是。此前微信安全團隊就處理了超過1.2萬個存在相關行為的直播間,對5900個主播賬號扣除信用分并追加賬號級別處罰。
視頻號觸達用戶眾多,若任由低俗惡趣味內容傳播,不僅于法難容,更于情難堪,還于理難言。
此前,網信辦、國稅局、市監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網絡直播平臺應更好落實管理主體責任,即加強網絡直播賬號注冊管理、加強網絡直播賬號分級分類管理并配合開展執法活動。
如今,微信用戶已超12.6億,作為眾量級社交工具,需要肩負起維護公序良俗的社會責任。瀏覽每個視頻號直播間,首先彈出的提示就是,“禁止出現違法違規、色情低俗……等內容”。別讓這句警示流于形式,若對低俗惡俗庸俗媚俗內容放縱,不僅是對品牌形象的自毀,也是對廣大用戶的傷害。
對此,平臺應付諸更多務實舉措。
比如不妨加強內容巡查。在現有管控機制下,強化對“色、丑、怪、假、俗、賭”等各類違法違規的直播和短視頻的巡查力度,及時封停賬號及內容,阻斷低俗信息傳播蔓延。
其次,不妨優化推薦機制。雖然社交推薦滿足了用戶對價值信息的更多獲取,但低俗內容在推薦頁出現已然說明出現了漏洞,或改善技術或人工介入,改進推薦形式,平臺理應讓低俗信息失去流量支持。
還有,不妨做好主播背調。“流量乞丐”四處流浪,大都是被其他平臺拉黑后換個“馬甲”死灰復燃,做好對主播的背景調查,不僅可以提前規避負面輿情,也是對用戶瀏覽體驗負責。
微信價值觀之一是“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我們愿意相信微信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并非低俗惡趣味的。所以討好流量不如提高質量,對于“流量乞丐”,視頻號不要置若罔聞,要果斷說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微信平臺“逆天”網貸廣告|承諾不面審不回訪,可分96期還,實際上把用戶信息“一鍵共享”十多家非持牌機構!
到底是否可以做到廣告所說的“不面審不回訪,可分96期還?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
共26篇文章
創新 聚合 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