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電池被“爆吹”后,專家打臉:要向分析師訂購幾億支用用
-
收藏
0
繼光伏行業“你算老幾”事件之后,日新月異的新能源革命又引起了產業研究人士與分析師之間的爭吵。
財通社獲取的幾張截圖顯示,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副院長顧國洪發朋友圈稱:全球量產鈉電池最早、價格最優者是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比磷酸鐵鋰便宜30%,向分析師訂購幾億支用用。
顧國洪明顯是反諷,主要是對媒體報道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國泰君安證券3月發布的研報指出“鈉離子電池成本比當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要低30%”這一結論不認同。
而早幾分鐘前,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同樣發朋友圈表示不認同國泰君安的研報觀點,“張口就來,不用調研么?哪家企業把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做到了比磷酸鐵鋰電池成本低30%了?”
或在更早之前,可能是國君電新分析師率先“引戰”,指出吳輝的觀點容易踏空。
對于這一輪PK,有網友表示,“笑死了,分析師吹的太離譜,產業圈的看不下去了。”
那么,“鈉離子成本比磷酸鐵鋰電池低30%”這一結論到底真出自國泰君安研報還是媒體誤傳?到底是一種理論觀點還是已經成為現實?
財通社搜索相關研報發現,國君電新龐鈞文等分析師寫了至少三篇以上有關鈉離子電池的深度報告。
在最新的《鈉電池:新的技術總是在質疑聲中不斷成長》一文中,石巖、龐鈞文、牟俊宇三位署名分析師表示,我們在6月、10月連發三篇報告,從行業綜述、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給大家全面梳理鈉電行業的變化,最初我們提出鈉電材料成本能夠在鋰電基礎上下降30%,當前時間點我們依然堅持這個觀點:目前層狀氧化物+硬碳主流鈉電產品能量密度在130-140wh/kg、3000次左右循環以及前期規模化量產后0.65元/wh的成本已經能夠滿足下游在A00級電動車、電動兩輪車以及基站備用電源等領域的應用需求。
三位分析師認為,2023年鈉離子電池一定會實現從0到1的產業化應用,考慮其與鋰電在工藝、設備端的兼容性,其復制上量的過程將是非常之快,重點關注鈉電電池端和硬碳負極行業變化。
不過,雖然國君電新團隊對鈉離子電池前景極為看好,但是反對的聲音亦十分強大。
除了顧國洪、吳輝兩位產業研究人士公開吐槽外,經濟觀察報近期的報道《張小飛給鈉離子電池“潑了一瓢冷水”》(正是該報道引用了國泰君安3月的研報)也指出,在11月15日召開的2022高工鋰電年會上,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在開幕致辭中談及鈉離子電池時,給這一熱門概念“潑了一瓢冷水”。
張小飛直言,鈉電池相較于鋰電池尚不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鈉離子電池的成本比磷酸鐵鋰(鋰電池)貴0.1元-0.2元/Wh(瓦時),且能量密度越高,成本增加越多,而低成本鈉離子電池,其性能(又)過低”。
電池網日前的一篇報道呈現了吳輝更詳細的觀點,吳輝分析稱,從成本來看,2021年鈉電池實際生產成本約0.7元/Wh,甚至高于1元/Wh。而當前行業平均磷酸鐵鋰電池成本約0.51元/Wh左右,三元電池0.64元/Wh左右,而當碳酸鋰價格漲到50萬元/噸時,相應的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的成本都接近1元/Wh,鈉離子電池現階段相對于鋰電池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價格優勢。
吳輝指出,從下游需求端來看,理論上,鈉離子電池可廣泛的應用在電動兩輪車、低速電動車、儲能等領域,EVTank預測鈉離子理論市場空間到2026年將達到369.5GWh。但是從目前的應用現狀來看,僅有個別儲能領域的示范項目,兩輪車領域雖已有訂單,估計完全裝機出貨至少在2023年初,產品將進行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和消費者體驗反饋,因此大規模應用還沒有穩定的剛性需求,即便是寧德時代已經明確將在2023年開始推出鈉離子電池,EVTank預計鈉離子電池實現產業化發展也將在2025年之后。
對于鈉離子電池的產業進度,申萬宏源研報認為,站在當前角度,鈉電供應鏈不成熟、規模效應缺乏導致成本高,但同時碳酸鋰價格也處于高位,鈉電與鋰電成本差距相對較小,無疑給鈉電產業化切入提供了最佳時機,企業有動力在鋰價大幅回落之前加快鈉電的產業化應用和推廣,預計前期部分企業將以犧牲價格和利潤的方式換取訂單和出貨;站在遠期終局角度,鈉電擁有陡峭的降本曲線,在鈉電規模化生產及供應鏈成熟之后,電池成本有望降低至0.3-0.4元/Wh,即使碳酸鋰價格降至10萬元左右低價,鈉電相對鋰電也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不難發現,爭吵的背后一是可能夾雜著產業鏈之間的博弈,二是各方對納離子電池大規模商用的時間表預計不一致。至于成本方面,綜合各方觀點來看,短期雖不及,但長期確實可能超越。
實際上國泰君安團隊雖然看好鈉離子電池,但并不認為會完全取代鋰電池。龐鈞文、石巖在6月發布的研報《鈉離子電池專題報告:吐故“鈉”新,分庭抗“鋰”》中指出,目前鈉離子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和循環性能不及鋰離子電池,決定其難以完全代替鋰離子電池,而應是作為后者的補充和延拓,在一些特俗應用條件下實現部分替代,同時開辟新的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二級市場上,今日鈉離子電池逆勢大漲,位居板塊漲幅第一,華盛鋰電、鵬輝能源、同興環保、豐山集團、多氟多、穿衣科技等多股漲停或漲超10%。大漲的原因可能與某廠鈉離子電池進度超預期的小作文有關。
早在一年多前,動力電池“一哥”寧德時代發布了公司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產品,為資本市場帶來了鈉離子概念的新風口。不過,寧德時代推出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為160wh/kg,還達不到《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中所規定的180wh/kg下限。
這正說明,新能源革命與其他任何一個新概念一樣,都是理論先行,資本鋪路,然后再產業化。與其爭吵,不如埋頭苦干。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興業銀行在杭舉行2023年新能源產業綠色金融峰會,宣布成立零碳產業聯盟
8月8日,興業銀行在杭州舉辦“綠色金融萬里行-新能源產業綠色金融杭州峰會”,來自行業協會、研究機構、新能源重點企業的眾多代表和專家與會,聚焦新能源產業發展進行深入交流。告別2022 回望資本市場這一年
總結2022,雖然經歷了種種波折和挑戰,雖然持續被不確定性籠罩,但是經濟發展的向好趨勢不會改變,受此影響,資本市場也終將迎來春意盎然。
財通社
共111篇文章
聚焦A股、港股、全球宏觀經濟的財經信息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