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竟然也會虧?為啥?以后還能買嗎?
-
收藏
0
銀行理財產品破凈潮又來了,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16日,全市場28822只銀行理財產品(包含銀行發行的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中,破凈產品已達2003只。而在2020年中,有媒體根據理財公告梳理,有20余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凈值低于1的情況。
近期,多家理財子公司近期在官方平臺表態,近期理財產品凈值回撤主要受市場調整影響,產品凈值短期波動實屬正常,建議用戶將投資目光放長遠以應對短期浮虧。
不少銀行理財師則“忙瘋了”:忙著解釋、安撫客戶情緒,成為日常最主要的工作。
眾多投資者面對突如其來的賬面波動甚至是虧損,贖不贖回或者難以贖回,備受煎熬。
財經觀察站
作者 翹楚
理財變虧財 低收益收獲了高風險?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11日,共3804款存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總回報為負值,其中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占比73.03%。
例如,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一款“興銀理財興睿全明星1號混合類凈值型理財產品”,截至2021年9月30日,該理財產品的產品單位凈值為0.93778元,跌幅為-6.22%,而到了今年3月14日,凈值僅為0.8449,跌幅達到了-15.51%。
理財變虧財,“濃眉大眼”的銀行理財開始不大招人待見!眾多投資者紛紛吐槽銀行理財機構及產品。
“開始投資,我就知道不要把資金放在一個籃子里,除了股票基金之外,我也配置了銀行理財,平衡風險,沒想到,理財也虧錢!”最近的行情,讓小王欲哭無淚。
某投資者表示,在上海某銀行買了一款理財產品,365天1W起,說是中低風險,當時顯示利息4.0左右,買了11萬,2022年2月份到期,結果贖回竟然虧損了。
雖說,自2022年起《資管新規》正式,銀行理財產品進入凈值化的時代,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盈虧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風險的理財產品,但讓部分投資者接受不了的是,部分R2/R3級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浮虧。
根據統計數據,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共計3435只理財產品出現了單位凈值小于1的情況,其中風險等級為R2/R3級的理財產品3282只,分別占今年以來披露過單位凈值的理財產品的8.52%、8.14%。
例如,“中銀理財-穩匯固收增強(美元封閉式)2021年01期”最新凈值就只有0.9464,這款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 。
有投資者表示,買的某行R2和R3的產品,目前6個月的產品,虧的不行,本金都有損失。7天和21天的產品,沒有虧損,就是一個月有一多半時間沒收益。
也有投資者表示:某行R2的也都跌破凈值,其中慧贏添利4號已經到期贖回,虧損2000本金。
更有投資者評論,詬病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與風險并不對等:“不是我接受不了虧損,而是接受不了低收益高風險,就3點多的預期收益不到一個月讓我本金虧了二成,要是買基金我也就認了,這種低收益理財還這樣,呵呵了”
理財虧損的情況在2020年同樣發生。媒體以當時的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為例,該產品6月3日單位凈值跌至0.9997,6月10日跌至0.9988,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不僅僅是代銷產品,招商銀行的“季季開2號”也“受傷”,該產品成立于5月12日,成立以來年化為-0.73%,單位凈值為0.9994。
其時,鑒于近日市場的波動,也有理財子公司發出“致歉信”,隔空“喊話”投資者切莫低位離場,保持信心。
銀行理財產品緣何紛紛破凈?
在資管新規強調打破剛性兌付,凈值化轉型后,市場有波動,理財產品的收益會隨之調整。財經觀察站分析認為,目前出現產品破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市場震蕩是主因。工銀理財表示,近期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了一定回撤,主要受到國內外股票和債券市場共振調整的影響。但“短期浮虧不代表最終的投資結果,對此不必過于恐慌”。
“3月以來的不確定因素是超出我們預期的。”平安銀行在《致平安銀行基金持倉者的一封信》里面如是寫到,俄烏事件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升,外資對于地緣政治的擔憂以及負反饋帶來市場的拋壓,疫情反復下對經濟增速的再度擔憂等,都是造成市場的波動原因。
招銀理財日前發布的致投資者信中對于凈值產品收益虧損原因分析指出:一是影響固收端的債市,進入了持續回調,而“固收+”基金的贖回導致利率債拋售進一步加劇了回調壓力,近期烏克蘭局勢也產生間接沖擊,招銀理財稱目前3年期評級為AAA的公募債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都不到2.9%;二是權益市場不少“固收+”用來做增厚部分沖擊較高收益的,現在成了泡影;三是非標收緊,在監管高壓下非標類資產的收益和供應量大幅下降,平均收益從過去的5.5%-6.0%下降到了3.8%-4.2%。
中信建投分析稱,理財產品紛紛破凈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債市目前收益率被壓制在低位,不管是絕對收益、還是相對利差等都處在歷史較低水平;權益市場波動帶動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大幅波動。
計算方法直接關聯,讓凈值波動。農銀理財指出,以市值法披露的產品凈值,能夠更加真實反應產品運作情況,但也導致在市場大幅波動時,產品凈值的調整也更加明顯。雖然產品保持總體穩健的資產配置,但由于前期市場波動較大,產品凈值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
“理財產品凈值下跌主要受到凈值估值方法調整的影響。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對債券大多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現在則大多采用市值法。前者將收益攤余到每天,凈值波動較小,而轉變為市值法后,產品凈值收益則與底層資產的市場表現直接掛鉤,波動更為明顯,易引發‘破凈’現象。”有資深業內專家說道。
投資趕上了下行曲線。“凈值產品出現虧損也有兩種原因:有些產品成立很久了,之前其實也漲得不錯,產品本身并沒有跌破凈值,但不巧投資人是在最近一個定開期才買入的,正好經歷了一波曲線向下,那投資就會出現浮虧;有些產品則是近階段才成立的,沒有足夠的歷史積累,成立不久就遇到了股債雙熊,于是跌破了凈值。”對此,有市場人士分析表示。
配置了權益類資產。自2021年底至今,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均出現了一定程度調整。債券市場調整幅度有限,但是權益市場波動較為劇烈。因此,“固收+”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回撤幅度較大,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直言,“理財產品凈值下跌大多是因為配置了權益類資產,而近期股市震蕩影響了部分理財產品的凈值走勢。
那么為什么部分R2/R3類理財最近表現不佳呢?“主要是債券、非標、權益這些底層資產走勢偏弱。就像基金公司賣的混合型基金、部分債券型基金都走勢疲弱,銀行理財畢竟面對的也是同一個市場。”有資深人士表示。
有市場研究人員分析認為,R2/R3級理財產品主要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或混合類產品,投資的主要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并可能持有部分權益類資產,在近期債券市場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勢必會引起資產投向以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的理財產品的收益下跌,同時,若同時持有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受股市行情下跌的影響,產品收益的下跌會更加明顯。
教育投資者之前銀行理財機構更當自我教育
破凈來臨,眾多銀行理財機構紛紛表示,基于我國經濟的基本面,面對市場調整,投資者沒必要過分擔憂。此外,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產品凈值出現波動屬于正常現象,投資者也不要有保本保息的想法了。
理財機構及市場人士還認為,近期市場波動,更凸顯了開展投資者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長期性。
投資者對此似乎并不不買賬,認為銀行理財機構應該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人員建設、自身責任、信息透明化、退出轉讓機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能把投資不良后果全推給投資者。
有投資者表示:一級風險是保本保息,二級風險理財是保本不保息。現在二級的理財產品跌破凈值,把破剛兌理成必剛虧,風險虧損都由投資者承擔,銀行繼續掙管理費、手續費,銀行毫無風險毫無責任嗎?
有投資者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現在說虧就虧,投了什么產品,每天的凈值是怎么計算出來的,R2的風險是怎么把控的?銀行應該把這些公之于眾,給投資人一個合理的解釋。
有投資者認為:虧損無所謂,虧損了還不能止損離場才讓人絕望。不少理財封閉期都在12個月以上,明明已經不看好后市了,卻無法轉讓止損,只能看著自己的賬戶一天天的持續貶值,這種感覺非常的難受。
更有投資者尖銳指出:銀行作為資產的管理機構,他應該比投資者有更多的規避風險的專業知識和有效措施。所以,應該教育的是銀行而不是投資者!投資者都不買銀行理財產品了,最后被教育的還是銀行理財公司。
面臨新挑戰,財經觀察站認為,銀行理財機構要在激烈競爭下站穩腳跟,需要補齊短板,不斷錘煉在IT、運營、風控、產品研發、投研、渠道和交易等領域的核心能力。
產品研發能力是目前理財子公司的一個短板。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主要以固收類為主,規模平均占比近90%,權益類產品占比較小且研發深度不足。
媒體報道,2021年上半年,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部分權益類產品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浮虧,且明顯偏離業績比較基準,暴露出在權益類產品領域的投資和風控能力短板。例如,信披數據顯示,光大理財旗下兩款權益類產品近期出現了明顯的浮虧,其中一款產品當前浮虧超過10%。
財經觀察站分析,銀行理財機構首先,應加大理財產品投研能力,補齊權益投研能力的短板。機構可組合全品類資產,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構建投研體系,逐步提升投研能力。
有業內相關人士就指出,應對凈值波動,機構要加強產品管理能力,完善產品體系的布局。第一,將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理財作為主打產品做大做強。第二,繼續發揮非標投資在銀行理財的特色優勢。第三,逐步實現從零售客戶向機構客戶的變遷,滿足不同層面投資者全方位的理財需求。
其次,對市場研判以及產品風險控制的能力需要專業化,實時跟進,及時調整。有專家表示,銀行理財機構應該加強市場分析研判,避免投研人員的頻繁變動,利用長期主義應對不確定性。通過久期管理、波段操作、提高債券票息水平等方式穩定固收類資產的投資收益,根據市場形勢及時調整權益類資產倉位,嚴格控制凈值回撤,防范信用風險、政策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平衡。
再次,需建立退出轉讓機制。我國的理財產品,目前還沒有交易的功能。只有給理財產品注入流動性活力,才能解決目前市場下用戶最大的痛點,才有利于理財市場的長遠發展。
有業內人士呼吁,希望監管盡快出臺場外交易的準則,把理財產品的柜臺市場搞起來,允許在封閉期內的持有人通過柜臺市場進行登記托管,以方便轉讓、質押等交易。
還應建立投資人收益與風險的平衡機制。目前,投資產生的超額收益大部分被資管方留存了,當我們強調“買者自負”的同時,也需要建立起對投資者公平的風險與收益匹配機制。
在信息透明方面,應持續完善信息披露平臺各項功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做好日常客戶的維護,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增加客戶的粘性。
面對凈值化帶來的變化,市場雙方都要進行反思,對于投資者,是一次風險教育,以后買理財產品要分析;對于銀行理財機構,也要反思改進產品設計等諸多問題。否則將來真有可能出現,投資者不買理財產品,銀行理財機構難以維系的局面。
值得關注是,現階段,好多大行新發的理財產品都不好賣出去了。中信建投證券編制的“理財子產品發行指數”顯示,最新一期的“理財子產品發行數量指數”為122.73,環比下降10%,發行數量環比減少。
經過這一次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大波動,給投資者和銀行理財機構都敲響了警鐘。尤其是銀行理財機構,面對市場動蕩,如何從自身找原因去應對是一個必答題。否則面對公募基金、保險理財、私募基金等的競爭,發展存活終將受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六大行年報揭秘:農行利潤增4.7%,中行員工年薪超36萬,誰在逆勢加碼房地產?
六大國有銀行2024年日賺38.4億元。
財經觀察站
共79篇文章
聚焦財經熱點,關注消費金融,解讀金融科技,觀察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