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收益成穩營收利器?華夏銀行息差承壓,2024年至今累計被罰超3000萬
-
收藏
0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王彥強
投資收益加持下的業績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這是擺在華夏銀行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年報顯示,2024年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71.46億元,同比增長4.23%;實現歸母凈利潤276.76億元,同比增長4.98%。年化加權凈資產收益率為8.84%。
從收入結構來看,2024年華夏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620.63億元,同比下滑11.89%,降幅進一步擴大。實現非利息凈收入350.83億元,同比增長54.11%,增幅進一步擴大。
在非利息收入中,實現投資收益157億元,同比增長66.58%;公允價值變動收益79.12億元,同比增長203.26%;匯兌收益7.7億元,同比增長40.51%;其他業務收入51.56億元,同比增長42.31%。四者合計收入295.38億元,占營收的30.41%;其中,投資收益占營收的比重升至16.16%。
截至2024年末,華夏銀行的資產總額4.3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86%。發放貸款及墊款本金總額2.37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存款總額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值得一提的是,該行京津冀地區的不良貸款率從上年的3.57%升至3.67%。
利潤增速連降,投資收益占比持續攀升
華夏銀行于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2003年9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成為全國第五家上市銀行。
截至2024年末,華夏銀行在全國120個地級以上城市設立了44家一級分行,78家二級分行,營業網點總數963家(較上年減少19家),員工3.83萬人(較上年減少2000人),形成了“立足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全國”的機構體系。
2021年—2024年,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58.70億元、938.08億元、932.07億元和971.46億元,同比增長0.59%、-2.15%、-0.64%和4.23%;實現歸母凈利潤235.35億元、250.35億元、263.63億元和276.76億元,同比增長10.62%、6.37%、5.30%和4.98%。

華夏銀行2021年—2024年歸母凈利潤走勢圖,數據來源:Wind
同期,該行的凈息差分別為2.35%、2.10%、1.82%和1.59%;凈利差分別為2.26%、2.07%、1.77%和1.6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華夏銀行的營收增速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負增長后,在2024年有所回升,而歸母凈利潤增速則一直持續下挫,其凈利差和凈息差也在一路走低。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024年,華夏銀行投資收益分別為40.68億元、62.47億元、94.25億元和157億元,同比增長117.54%、53.56%、50.87%和66.58%,占營收的比重分別4.24%、6.66%、10.11%和16.16%。從2021年的4.24%上升至2024年的16.16%。而2024年,招商銀行的投資收益占營收比重僅為8.85%。
從房地產貸款來看,華夏銀行連降兩年后,在2024年微增。數據顯示,2021年—2024年,華夏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分別為4298.75億元、4227.88億元、4134.62億元和4181.02億元,房地產貸款占比分別為19.42%、18.60%、17.90%和17.67%。
同期,該行的公司貸款(房地產業)分別為1259.53億元、1046.63億元、967.36億元和992.08億元,個人住房貸款分別為3039.22億元、3181.25億元、3167.26億元和3188.94億元。公司不良貸款(房地產業)分別為8.35億元、29.56億元、40.71億元和37.28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66%、2.82%、4.21%和3.76%。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華夏銀行的房地產貸款連降兩年后,在2024年微增,而所對應的公司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在持續上漲后,也在2024年微降,但仍高達3.76%。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大增203.26%,京津冀不良貸款率升至3.67%
2024年,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71.46億元,同比增長4.23%。其中,利息凈收入為620.63億元,同比下滑11.89%;實現非利息收入350.83億元,同比增長54.11%。
在非利息收入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54.43億元,同比下滑14.98%,占營收的5.60%;投資收益157億元,同比增長66.58%,占營收的16.16%;公允價值變動收益79.12億元,同比增長203.26%,占營收的8.14%;匯兌收益7.7億元,同比增長40.51%,占營收的0.79%;其他業務收入51.56億元,同比增長42.31%,占營收的5.31%。

圖片來源:公司年報
從以上數據來看,華夏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依然下滑,而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匯兌收益和其他業務收入則不同程度的上漲,尤其是占比較高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其他業務收入增幅較大。三者合計實現收入287.68億元,占營收的29.61%。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銀行過去三年的投資收益增速都在50%以上,而“其他業務收入”在過去三年的平均增速也在80%以上。華夏銀行在年報表示,投資收益增加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收益增加所致。而其他業務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租賃業務收入增加所致。
業內人士分析稱,投資收益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債券市場的良好表現,部分銀行通過兌現債券浮盈推動了收入的增加。而鑒于債券市場近期的回調態勢,年初在高位購入的債券已出現較顯著的賬面虧損。為有效減輕此類虧損對財務報表的不利影響,銀行可能會提前處置那些原本計劃持有至到期,但目前仍存在浮盈的債券。
從資產質量來看,2024年,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60%,較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61.89%,較上年增長1.83個百分點。
而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50%,撥備覆蓋率為211.19%。由此來看,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高于行業平均,而撥備覆蓋率則明顯低于同業平均。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貸款率有所攀升。年報顯示,華夏銀行個人貸款不良貸款率為1.80%,較上年增長0.11個百分點。
而在公司貸款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貸款率為0.51%,同比上升0.16個百分點;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不良貸款率為0.53%,同比上升0.17個百分點;建筑業不良貸款率為2.73%,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從不良貸款的地區分布來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的不良貸款率偏高,其中,京津冀地區的不良貸款率為3.67%,較上年增長0.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為2.42%,較上年增長0.64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的貸款余額為5296.24億元,同比減少312.08億元;東北地區的貸款余額為486.68億元,同比減少17.53億元。除這兩個地區外,其余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東部和西部地區都有所增長。
分紅率不足30%,2024年至今合計被罰超3000萬元
華夏銀行2024年利潤分配方案顯示,公司擬向登記在冊的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05元。連同2024年中期已派發現金股利每10股1.00元,其全年現金分紅比例為25.04%。而招商、興業和中信的分紅率均超過30%。
華夏銀行稱,在面臨息差收窄、收入來源減少、盈利下降等較大挑戰的情況下,需要有充足的資本支撐業務發展。同時考慮到外部資本補充難度加大,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資本補充需依靠內生積累,分紅政策需兼顧高質量發展要求。
另外,WEMONEY研究室注意到,2024年以來(以披露日期統計),華夏銀行及其分行已合計被罰3052.01萬元。
如2024年2月,華夏銀行北京分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管理不到位,資金被挪用;個人農業擔保貸款存貸掛鉤;流動資金貸款貸后管理不到位,資金被挪用;房地產開發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采用不正當手段發放貸款;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不規范等,被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北京監管局處于罰款461萬元。
2024年7月,華夏銀行武漢分行,因虛列開支套取費用;貸款三查不到位,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北監管局罰款300萬元。2024年12月,華夏銀行昆明分行,因流動資金貸款管理不審慎;個人貸款管理不審慎;貸款風險分類不審慎;未落實授信條件發放貸款等,被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云南監管局罰款225萬元。
在2025年1月,華夏銀行深圳分行,因違規開展不良資產轉讓業務、內部控制有效性不足、信貸資產分類不審慎、集團客戶統一授信管理不到位、貸款業務管理不當等行為,被深圳金融監管局行政處罰,罰款560萬元。
在黑貓投訴網搜索華夏銀行,涉及的投訴有4864條,其最近的兩條是,“華夏銀行泄露隱私太過分”,“合作方反復催款擾亂還款計劃”。

而據WEMONEY研究室梳理,消費者投訴的理由大多集中在反復催收、隱私泄露,高額利息,暴力恐嚇,客服誘導分期,辦卡時未告知年費等等。
上述罰單和消費者投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夏銀行在風險管理上仍存在漏洞。作為一家知名股份行,華夏銀行更應堅守定位,強化流程管理,不斷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猜你喜歡
投資收益成穩營收利器?華夏銀行息差承壓,2024年至今累計被罰超3000萬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大增203.26%!華夏銀行息差承壓,京津冀不良率升至3.67%資產總額4.38萬億!華夏銀行2024年非利息凈收入350.83億元,同比增長54.11%
資產總額4.38萬億!2024年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71.46億元,同比增長4.23%激流勇進二十年 啟航新征程華夏基金舉辦“一年一度指數大會”
華夏基金發布了《ETF20周年指數基金投資者洞察報告》,并重磅推出指數投資服務平臺——紅色火箭。
WEMONEY研究室
共2713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