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到了叮咚買菜這一邊
-
收藏
0
搖搖欲墜的每日優鮮還在苦撐。
被傳“解散”數日后,網上又出現每日優鮮“資金斷鏈無法經營”的流言,隨后其公司方面予以否認。
無法否認的是,這個曾被稱為“生鮮電商第一股”的元老級玩家如今已站在懸崖上。股價跌破紅線面臨退市,核心業務撤城關停,裁員停工欠薪,每個傳出來的消息都將每日優鮮向邊緣處逼近一步。
對于多數用戶而言,就算沒了每日優鮮,還有盒馬生鮮、美團買菜、叮咚買菜等替代選項,有網友評論:每日跌到,叮咚吃飽。沒有一個玩家會對多出來的蛋糕視而不見。
但回顧每日優鮮大廈崩塌的前后會發現,它身上反映出的并非只是個體的經營困頓,而是整個生鮮電商賽道的窘境。
那么,下一個出局者是誰?
#01
生鮮賽道沒有贏家
2020年入夏,北京不少社區及公園附近出現一群身著綠制服,手里拎著雞蛋或醬油的人。這些人嘴里吆喝著“下叮咚送雞蛋”,制服袖臂上印有“鐵軍”字樣,他們是來自叮咚買菜的地推人員。
這年4月,叮咚買菜高調進軍北京市場,率先打破了與每日優鮮之間的僵局。叮咚買菜成立于2017年,憑借著前置倉模式,以及大規模地推迅速在上海站穩腳跟,與早它三年出生的生鮮電商頭部玩家每日優鮮形成南北對立之勢。
叮咚買菜北上的背景有兩個:一方面生鮮電商賽道剛經歷過一場大洗牌,每日優鮮元氣大傷,被它在2019年Q4趕超;另一方面疫情虛火帶動著線上經濟升溫,生鮮電商迎來爆發增長。
于是,在2019年連獲兩輪融資的叮咚買菜走上瘋狂擴張之路,從上海到浙江、江蘇,再到深圳進而直逼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盤踞的北京大本營。
地推拉新是買菜平臺兵戎相見最直觀的戰場,也是一場真金白銀補貼的燒錢大戰。開站初期,大都采用降低起、配送門檻、贈禮品優惠券等方式引流,對用戶來說,肯定是哪家價格補貼力度大就在哪家下單。
以北京為陣地發展了5年的每日優鮮自然不甘示弱,據企查查顯示,2020年先后引入三輪戰略融資,據其中兩輪被多方媒體曝出的數額來看總計至少超過50億人民幣。
然而,曾喊話“一年半內干翻叮咚買菜”的每日優鮮,還是未能翻盤,反而與叮咚的差距越來越大。2020年,每日優鮮總營收60億人民幣,叮咚買菜為113.4億人民幣,幾乎是其兩倍。
而就在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展開拉力賽的同時,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帶著團長切入二線開外的城市,社區團購使這場買菜大戰再升級,資本推波助瀾下,生鮮電商迎來高潮。
2021年上半年,興盛優選、十薈團等接連完成數億美元融資,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幾乎前后腳相繼敲開美股大門。但兩家搶先上岸的公司業績一公布,投資人和投資者們瞬間心涼了一半。
財報數據顯示,每日優鮮2018-2020年分別虧損為22.32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三年合計虧損超67億元;叮咚買菜2019-2021年虧損為18.73億元、31.77億元和64.29億元,三年累計虧了近115億元。
去年下半年以來,生鮮電商賽道的風向變了,各頭部玩家開始收縮業務、裁員撤城為過冬做準備,投資人連夜離場,將目光轉向其他領域。
作為生鮮電商賽道備受矚目的元老級玩家,每日優鮮的股價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市場對這條賽道的信心。
當初登陸納斯達克,每日優鮮發行價為13美元/股,上市破發大跌20%。今年4月以來,早已跌破1美元紅線,如今徘徊在0.124美元附近。
#02
不敢吃太飽
每日優鮮陷入“斷鏈”風波后,壓力到了叮咚買菜這一邊。作為同賽道昔日的競跑對手,不免有些兔死狐悲的意味。
過去一年來,叮咚買菜同樣不好過。
今年5月起,叮咚買菜也啟動“撤城”模式,其中包括廣東中山、珠海,安徽宣城、滁州以及河北唐山,不到一個月時間里連續撤出六城。像唐山這樣的城市,叮咚買菜僅入駐一年多就匆匆撤離。
更早在年初,叮咚買菜被曝大裁員,網傳裁員比例在20%-50%不等。沒有如網友調侃那般吃飽,反而像在不斷勒緊褲腰帶。
原因在于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為外界爭議已久的前置倉模式。所謂前置倉,簡單來說是指生鮮電商平臺在離消費者較近的地方,配置一個小型倉儲中心,這樣無疑能最大程度保證用戶下單后的配送效率,這才有了半日達、小時達甚至是30分鐘送達的時效。
但前置倉屬于重資產倉配模式,為了保障一個城市的平均配送時效,需要配置多個前置倉。如叮咚買菜最初進入北京市場,首批就開設了18個前置倉,分布在回龍觀、雙橋、青年路等社區,其背后是倉儲租金、人力工資等高額的履約成本。
生鮮電商追逐高時效的同時也迎來一場運營效率的挑戰,平臺想要跑平成本,就意味著需要保證城市分選中心和前置倉的高速穩定流轉。
但實際上,并非所有城市都具備一線城市的線上買菜消費力,因此能看到,叮咚買菜去年虧損的64億元中,大部分虧損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前置倉。于四五線或是更偏遠地區,主打熟人消費團長制的社區團購比傳統生鮮電商更有滲透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叮咚買菜前置倉數量從2019年的700個一年時間瘋狂增長到1400個,擴張速度超過此前3年的總和,與之同時激增的是其營收規模和虧損缺口。
財報顯示,叮咚買菜今年一季度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資金為48.56億元,按照2021全年56.7億元的經營性現金流流出速度,不到一年公司賬面資金就會燒光。
這亦是叮咚買菜不敢吃太飽的顧慮所在。開拓新城、布局新站點都需要大量資金沉淀,前期獲客拉新燒錢補貼,后期履約成本高企,對于平臺的資金鏈都是挑戰。
更何況,當下的生鮮電商賽道競爭激烈,不止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兩個頭部玩家,前者倒了,后者還要繼續與美團、盒馬等巨頭廝殺。
#03
尋找新曲線
每日優鮮的驟然跌倒證明,生鮮電商遠未到結束燒錢的時刻,為了保障后方穩定的資金糧草儲備,企業需要新的故事和增長點以獲得資本的加持。
如每日優鮮去年開始將一半的籌碼放在了社區零售數字化上,在招股書中提出“(A+B)×N”的概念。A是指前置倉模型,B是智慧菜場,N是零售云服務。簡單來說,就是開放自家數字化能力,幫助菜市場、商超實現數字化轉型。
比如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社區菜市場,每日優鮮通過重新確定業態比例、規劃空間、導入數字化技術并疊加線上板塊,以及小程序下單、到店自提等四方面進行改造,截至21年3月底,已在全國14個城市簽下了54個菜場,已開始經營的有33個。
然而,每日優鮮并非是第一個布局社區零售數字化的企業,相比于美團、阿里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不存在先發優勢,在供應鏈、數字化能力方面也有所差距。
眼下看來,每日優鮮所押注的社區零售數字化雖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遠水卻解不了近渴。叮咚買菜則是選擇了見效更直接的加注——提升供應鏈能力,布局自有品牌。
2020年9月,叮咚買菜首個自營蔬菜種植基地落戶上海金山,今年在金山廊下的自有農場已有800畝,每天能產出10噸蔬菜。
另一邊叮咚買菜瞄準了預制菜,入局已有兩年,在C端市場目前有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滿冠、拳擊蝦等20多個自有品牌,今年3月還推出預制菜獨立品牌“朝氣鮮食”。
在叮咚買菜去年Q4財報中,預制菜為其貢獻了9億元營收,在全平臺用戶訂單中滲透率達到30%。
不過,當下已成紅海的預制菜市場同樣競爭激烈,能否成為叮咚買菜的第二增長線尚有待觀望。
可以確定的是,曾經備受追捧的生鮮電商賽道如今風光不再,持續虧損成為始終懸掛在玩家們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誰也無法保證每日優鮮是最后一個出局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坍塌的每日優鮮,危險的生鮮賬期,被擠壓的供應商
蔬菜供應商李源(化名)被每日優鮮欠了300多萬,這是很有可能化為泡影的一筆債權,至少短期要回來的希望不大。但是,無論是他在銀行的200多萬貸款,還是欠著員工和供貨商的錢,都馬上要還。而在每日優鮮的供應商中,李源的情況并非個別。
數科社
共138篇文章
關注數字科技行業大小事,多角度洞察數字科技行業熱點,同時還建立媒體、公關、市場交流社群,打造圈內人士聚集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