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l裁撤中國區,芯片行業真要走下坡路嗎?
-
收藏
0
裁撤中國區研發團隊的外資芯片企業終究還是出現了。
10月26日,美滿電子(Marvell)宣布調整在華業務。Marvell企業營銷副總裁Stacey Keegan表示,“作為此次調整的一部分,我們的幾個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正在宣布改變其全球定位戰略,這導致在中國的崗位被取消。”
其實自10月7日,美國披露最新管制措施后,市場早已開始唱衰國內芯片行業,凱投宏觀分析師馬克·威廉姆斯和黃子春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美國的新規是對中國技術雄心的重大威脅。”
其他分析師認為,在美國新規發布后,“中國公司不僅會失去先進芯片的使用權,還會失去技術和投入,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公司恐將失去在高精尖領域的競爭資格。”
這種觀點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此次新規發布后,國內芯片企業不僅買不了尖端芯片成品、設備、生產材料,還無法雇用美籍人員以及獲得EDA設計軟件的使用授權。
只可惜美國的種種制裁非但沒有徹底封殺中國芯片產業,反而間接將為中國芯片產業輸送成熟人才。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問題入手,希望通過Marvell裁員,探討國產芯片行業在美國制裁下,一直擴產的原因。
-
Marvell裁員背后有沒有鬼故事?
-
國產芯片企業如何應對?
-
自主造芯之路走到哪了?
海外芯片廠頻繁撤出中國背后
Marvell裁員對員工個體而言不是“鬼故事”,更像是喜劇,因為可以讓員工拿著裁員賠償找工作。但對整個行業而言,無疑揭開了國人最不想看見的一道傷疤,中國芯片人才匱乏。
在人才市場上,工作經驗豐富的員工被各大獵頭瘋搶,阿里、華為等公司的招聘專員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據公開資料,Marvell此次裁員對象主要是中國研發團隊,裁員后僅保留南京部分設計服務人員,賠償方式為N+3,并會為被裁撤人員提供到新加坡工作的機會。
結合Marvell將部分員工分流到海外工作,與其說Marvell是在裁員,不如說是撤出中國內地。
伴隨美國對中國芯片行業的制裁逐步加劇,美國除要求芯片企業撤出中國市場外,還禁止擁有美國國籍的芯片從業者,任職于中國芯片業。
至此,芯片之爭已經從產品、設備這些表層領域,滲入人才底層之爭。這無異于讓本就人才嚴重短缺的中國芯片行業雪上加霜。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偉,在2019年世界半導體大會才智分論壇上介紹:“如果說現在集成電路的人才缺口是30萬,那么未來隨著芯片需求的增加,人才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為讓大眾對芯片人才缺口有個直觀感受,徐偉以2018年為例,全國本碩博畢業生數量超過800萬人,但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高校畢業生中只有3萬人進入本行業就業。
一方面是人才培養不足,另一方面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留不住,根據人大教授金燦榮介紹,1978年到2015年硅谷僅清華畢業生就招收了2萬多,到2018年,這一數字有增無減,當年清華赴美留學的畢業生超過8成選擇留美工作。
另外,在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背景下,國內近年來持續增加芯片生產線,迅速放大的產能,也導致芯片行業人才缺口越來越大。據智聯招聘統計,普工/操作工是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招聘需求最大的崗位,其次是銷售顧問和質量管理/測試崗位。
近年來,為迅速增加芯片人才儲備,清華、北大、華中科技大學先后成立芯片學院(集成電路學院),但而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預測,即使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仍將會有超20萬的缺口。
在芯片行業海外大廠就業環境明顯優于國內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成為國內芯片廠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搶人容易,增量難
在我國芯片行業受限之前,國內芯片行業受重視程度較低,由此導致科研人員獲得感較低,導致大量畢業生不愿歸國就職,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國內芯片行業人才匱乏。
好消息是,從我國重視解決芯片“卡脖子”問題開始,芯片行業人才留存率越來越高。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年只有約12%的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進入本行業,60%以上的畢業生流入其他行業。至2020年,21萬左右的集成電路畢業生,約有13.77%選擇進入該行業。
為吸引更多年輕人留下,華為2019年開始推出“天才少年”招聘計劃,按年薪分為三檔,最高者一年收獲201萬元。
阿里達摩院也設有“達摩院青橙獎”及“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兩項人才培養計劃,其中達摩院青橙獎主要面向大中華區35周歲以下或博士畢業6年內信息技術、半導體、智能制造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并給予100萬元現金獎勵+科研資源支持。
除吸引本地人才之外,各家企業也越來越敢于“挖墻腳”。2021年,法國數學家、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正式加入華為,與華為合作開展基礎研究,而在此之前,已經有3位菲爾茲獎得主加入華為。
從研發投入方面來看,根據2021年中國企業500強名單,華為以1418.93億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一,甚至高于2-4名的研發總和,以此換來發明專利超9萬件,唯一令人惋惜的是,公司設計的海思麒麟9000 5G芯片,由于自主產能不足無法繼續量產。
排名第二位的阿里巴巴,2021年研發投入572.36億元,同一年推出應用于云服務領域的自研芯片“倚天710”,在2022年云棲大會上,阿里宣布未來兩年新增算力的20%將使用自研芯片。此時距離其2021年正式公布,不過才一年。
眾所周知,云服務器所用芯片,首要要求就是穩定,同時在“雙碳”背景下,幾乎不關機的服務器芯片還是需要擁有低功耗。
采取5NM制程的倚天710,內含128核CPU,主頻最高達到3.2GHz,可以采用業界領先的DDR5內存、PCIe5.0接口等技術,被阿里奉為“業界性能最強的ARM服務器芯片”,性能超過業界標桿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若單看理論數據,倚天710足以在服務器芯片領域實現國產替代。但是綜合華為麒麟9000芯片的結局,當倚天710市場份額足以撼動Intel、AMD等老牌廠商在服務器領域的蛋糕時,距離停產也就不遠了。
畢竟2020年4月,華為手機以21.4%的市占率登頂全球第一后,迅速迎來美國嚴厲打擊,首先是禁止臺積電生產麒麟最新研制的麒麟9000芯片,隨后又進一步擴大制裁范圍,阻止華為通過“替代芯片生產”與“提供用從美國獲得的工具生產的現成(OTS)芯片”來繞過制裁。
華為不得不棄用自研的全球首款5NM制程5G芯片,選擇高通手機芯片,即使花錢買高通芯片,也不能買5G版本,并不得不出售子品牌“榮耀”。手機市占率也因此從全球第一,一度成為統計數據中的“other”,雖然今年三季度出貨量重回全球第十,但是出貨主力機型卻以4G手機為主。
對華為的制裁還涉及服務器領域,華為旗下采用7NM制程,擁有64核,性能超出業界標桿25%,能效比優于業界標桿30%的鯤鵬920處理器,同樣停產。
有此前車之鑒,阿里倚天710想要真的在服務器領域完全實現國產替代,恐怕還得等芯片產業鏈真正完全自主可控。
芯片自主進程走到哪了?
自從美國明確制裁中國芯片產業后,國內芯片產業鏈自主可控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
從芯片生產必不可少的設計、制造、封測三個環節來看,中國芯片企業在設計領域有華為麒麟、阿里平頭哥等掌握5nm先進制程芯片的設計能力,但是伴隨美國進一步封鎖芯片設計必不可少的EDA工具,國內芯片設計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雖然國內已經有華大九天、廣立微等EDA企業。但其中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完整的華大九天,只能為28NM制程芯片提供全方位設計支持,如器件模型提取工具、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工具等,且主要目標客戶是晶圓制造廠,不足以支撐華為、阿里繼續研發5NM制程芯片。
廣立微是國內極少數能夠在單一應用領域,提供全流程覆蓋的產品及服務的企業。公司產品目前已經受到國內外一線廠商認可,客戶包括三星等垂直整合制造(IDM)廠,華虹集團、粵芯半導體等晶圓代工(Foundry)廠,以及部分沒有生產線的設計公司(Fabless)。
目前唯一令人放心的是封測環節,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早已躋身全球封測廠TOP10,在全球范圍內也具有較強競爭力。
真正被歐美卡住脖子的是制造環節的晶圓代工領域,內地只有中芯國際、華虹集團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廠TOP10,且光刻機、光刻膠均靠進口,隨時會被外商斷供,主要產能也集中于28nm制程,中芯國際目前正在著重提升14nm制程芯片良率。
不過就現階段科技發展層面而言,28nm制程芯片已經足以應對大多數應用場景,比如近兩年大火的新能源行業亟需的IGBT功率半導體,以及對制程要求不高的模擬芯片等。
這主要是因為28nm制程是公認的成熟制程和先進制程的分水嶺,相對于稍落后的55nm和更先進的14nm,28nm可以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取得極高的平衡,滿足應用需求的同時,也不至于高不可攀、無法實現量產。臺積電2011年實現了28nm研發,中芯國際、華虹分別于2015年、2018年完成研發。
以全球最大晶圓制造廠臺積電為例,從實現量產至今,28nm制程芯片一直是臺積電的重要營收來源,并公開表態到2025年,其成熟和專業節點的產能將擴大約50%。
伴隨產能提升,規模效應進一步放大,屆時臺積電恐將繼續壓縮28nm制程芯片成本,擠壓中芯國際、華虹等內地廠代工市場份額,為提前應對,中芯國際目前也在積極建廠,提升28nm制程產能。
公開信息顯示,中芯國際先后四次擴大28nm等成熟工藝的產能,目前已投資超過1700億元,晶圓代工廠覆蓋上海、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只是在設備、原材料采購上,接連面臨難題。
首先是當前大環境下,進口采用美國技術的設備,受到頗多限制,在半導體制造中的三大核心設備中,國內廠商在薄膜沉積、蝕刻設備方面均有突破,其中中微公司生產的蝕刻機已經應用于臺積電5nm芯片生產線,北方華創生產的薄膜沉積、蝕刻設備也覆蓋了28nm制程。
但是在光刻機和光刻膠方面,傳聞達到量產標準已久的28nm光刻機遲遲不見交付,光刻膠領域更是尚無一家生產商推出可以應對28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量產產品。
在2021年7月底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芯國際技術大拿被懟‘你算老幾’”一事中,中芯國際光刻膠負責人楊曉松,直接在交流群中表示:別扯ArF,沒一家能看的,各個都不敢來見我。
國產芯片也并非全是鬼故事,中芯國際2020年量產的14nm制程芯片,海思麒麟710A,被視為國產芯片的破局之作。
因為伴隨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進一步制裁,生產工藝中包含美國技術的企業不允許為華為代工芯片,但是華為今年發布的暢享50、HUAWEI nova 10z兩款新機,依舊采用麒麟710A芯片,外界猜測國產芯片產業鏈,在14nm先進制程生產端,已經實現了突破。
而且今年以來,市場上不斷傳出“華為麒麟2023年回歸”的消息,疊加2021年頻頻傳出28nm國產光刻機即將交付,國內芯片企業在自主生產芯片領域可能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
結語
在我國大力扶持芯片行業的大背景下,國內新注冊芯片企業越來越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增芯片相關企業3.08萬家,現存芯片相關企業14.29萬家。
可能很多人對新增注冊量不以為然,但一個行業想要大浪淘沙,首先就得擁有足夠多的沙子,給他們時間成長到一定程度后整合洗牌,美國當年的芯片行業就是先經歷了魚龍混雜的混沌期,才逐漸跑出來Intel、AMD等國際大廠。
在歐美搭建起來的全球合作模式沒有破裂之前,我國一直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中下游,這也是長電、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內地封測廠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主要原因。
但自從美國開始限制我國芯片發展以來,原本安于產業中下游的整個中國芯片產業鏈,正逐步向中高端制造領域邁進,不斷涌現出華為、阿里等可覆蓋5nm工藝芯片的設計公司,只是苦于產能不足,依舊無法對海外大廠形成真實威脅。
近幾年伴隨我國不斷提升對芯片行業的扶持力度,大量新玩家涌入該賽道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有效緩解了國內芯片人才外流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假以時日,伴隨更多的人才涌入芯片行業,我國芯片被卡脖子的問題終究會得以妥善解決,屆時不僅可以芯片自由,恐怕還可以憑借“性價比”,搶走Intel、AMD、NVIDIA等老牌大廠在國際市場上的蛋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投資供應商,vivo在造何種芯?
如今vivo造芯只是在起步階段,伴隨供應鏈體系的成熟,整合上下游資源,深耕技術的長期布局,vivo也會在這條路上收獲更多的果實。海爾智家的最優解在哪里?
從品牌出海并購的堅持到“人單合一”管理革新,再到如今在“場景化”持續發力,海爾智家能否在越來越內卷的行業中殺出重圍,踩準這個時代的“節拍”呢?
數智界
共16篇文章
專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研究與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