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被評質量最差,質量差成理想新標簽?
-
收藏
0
作者 l 一帆
排版 l 勤燐
從業績表現來看,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的理想汽車(簡稱“理想”),似乎正在擺脫新勢力賠本賣車的魔咒,但表面風光的背后,也并非全無隱憂。
早在本月初,全球領先的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 |君迪正式發布“2023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質量研究SM(NEV-IQS)”,用以反映車主在擁有新能源汽車的2-6個月里的車輛質量問題,新車質量以平均每百輛車問題數(PP100)表達,問題數越低,質量越好。
說簡單點就是在NEV-IQS中排名越靠前,車輛質量越佳。因此該榜單也一直被車主作為選車的標準之一,尤其是對于更容易出現電池發熱起火等重大安全問題的新能源。
在這份調查中,理想盡管業績表現一騎絕塵,但在NEV-IQS細分車型中的排名卻在最后。
該榜單顯示,在主流插電混動車型中,理想去年發布的L8(增程式)以PP198的成績排名最后,排名第一的是問界M5(增程式),其次是比亞迪。
盡管理想只有L8一款車型被評為質量墊底,但作為其當前主力車型之一,該評級或多或少也論證了市場長期以來對理想產品質量問題的質疑,而這也是制約理想更長遠發展的核心負面因素。
理想的標簽除了奶爸車,還有質量差?
跟成熟的燃油車不同,新能源汽車在車輛結構、設計、組裝工藝等方面,更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尤其是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一旦出問題便是大問題。剛好,從因電機問題導致的刺耳嘯叫,到斷軸、起火、空氣懸掛斷裂等大小質量問題全能在理想身上找到,而快節奏的產品研發思路,新舊產品無征兆換代,也在持續背刺車主。
據黑貓投訴數據顯示,目前關于理想汽車的累積投訴量為2485條,其中大部分是關于質量問題,其次為銷售服務問題。有用戶反饋,新車剛提不到兩周,輪轂在發生碰撞等意外情況下,居然掉了一塊,還有車主反映理想新車座椅異響、AEB(自動緊急制動)失效等。
“質量差”似乎已經成為理想的新標簽。
在理想經營早期,受制于資金問題,理想雖然嘴上說“整車技術自研”,但背地里卻在搞“逆向研發”,也就是核心部件照搬前人技術,自己做點小修小改,借用成熟的解決方案,降低研發成本。此前知乎《拆車實驗室》曾拆解2021款理想ONE,并得出結論,這款車與漢蘭達存在多個零件參數完全一致的情況。
圖片來源:知乎
直到去年L9的發布,理想才算擁有了理論上的平臺化自研能力,只是在行業短周期的產品換代內卷下,理想也難以獨善其身,只能不斷壓縮產品換代周期,從2020款理想ONE、2021款理想ONE,到L9、L8等,均是該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導致理想汽車質量問題的主要誘因。
此前2021款理想ONE就因發電機總成出問題而導致車輛行駛時發生刺耳的高頻嘯叫,售價超45萬的L9也曾爆出試駕車空氣懸掛突發故障,至于系統層面的BUG,更是數不勝數。
此外,理想的成本控制策略,也是導致其產品質量問題的另一大誘因。
在新勢力品牌中,理想是出了名的摳,不僅摳辦公營銷費,在供應鏈選擇上,也是將成本控制到極致。
從毛利水平來看,理想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為20.39%,整個2022年為19.41%。同期蔚來一季度和2022年的毛利率分別只有1.52%和10.44%,小鵬也分別只有1.66%和11.5%。
毛利率上的巨大差異一方面在于理想的增程式并不完全依賴電池,因此相比蔚來、小鵬的純電車型,理想的電池采購規模要小很多,而電池正是目前新能源最主要的成本支出類目之一。
另一方面,理想在供應商選擇上,也是價格優于品質。
曾有媒體報道,理想L9的空氣懸掛供應商有三家,保隆科技、孔輝科技和威巴克,除了德國的威巴克是勞斯萊斯、寶馬、奔馳同款供應商之外,保隆科技和孔輝科技生產的空氣懸掛均是近兩年才投入使用,產品穩定性尚未可知,用戶很難確定買到的是“外貿原單”還是“國產平替”,因此質量也無法統一。
兩相作用下,理想頻發的產品質量問題,也便找到了緣由。
未來,理想恐怕并不理想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理想,那就是“趕”,產品研發趕周期,產品發布趕時間,理想官方美其名曰“發布即交付”。實際上卻是門店銷售人員還不了解車型,新車就已經被擺上貨架。
這種快節奏在手機等3C產品里很常見,但對于并非快銷品的汽車,不僅會危及產品質量,用戶也會因過快的產品換代,而感到背刺。去年因理想L9發布而突然停產理想ONE,便讓理想的用戶好感敗掉一地。
此外,在產品定位上,理想從一開始便主打以家庭為主的中大型SUV,因此從理想ONE到最新的L7,理想的車型同質化程度很高。
理想L8跟L9也幾乎一樣,均出自理想第二代增程式平臺,有6座和5座VIP等版本可供選擇,同時還有激光雷達、全套安全冗余等配置,但L9的價格卻要貴出很多。
這也難怪市場有觀點認為,理想除了要應對外部競爭,還要應對自家不同系列產品之間的競爭,面臨新產品吃掉老產品市場的尷尬局面,而且面對沒有明顯差別的L8和L9,L9的用戶卻要多花幾萬到十幾萬。這個問題隨著理想交付規模的進一步增加,疊加近乎無過渡的產品換代,勢必會更加傷害用戶好感。
目前,理想的主要優勢還在于增程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的續航焦慮,但聚焦該品類的玩家并非理想一家,問界等也是該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而且在政策上,市場也一直有增程并非純電,是否應該同等享受純電政策的質疑。
北京在此前發布的公告中就提到,僅將純電動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的范疇。
上海也發布公告稱,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的,本市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
隨著純電的續航問題不斷得到解決,以及政策層面對增程式的利空,增程式的定位多少有點尷尬。也意味著理想盡管現階段還能夠享受市場紅利,實現快速發展,但若僅靠增程式,也難言可持續,這也就解釋了曾言增程式是新能源的最優解的李想,也在推出純電車型。
只是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頻繁背刺用戶等騷操作下,理想能否在純電品類獲得跟增程一樣的高增長,還未可知。而理想當前在新勢力中率先盈利的高光能否持續,同樣是未知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理想MEGA3年前或已露真容 三個層面剖析理想汽車為何遭當頭棒
理想汽車一家企業,去年拉動常州市武進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7.9個百分點,如果站在這個高度看,理想不能犯錯,理想不能有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