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達:“農業銀河艦隊”的A股救贖之路
-
收藏
0
6年前,以430億美元對價,拿下先正達的中國化工(中國中化),即將等來高光時刻:隨著三輪問詢結束,這筆海外第一大投資,正無限接近科創板IPO。
據先正達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本次擬發行不超過27.86億新股,計劃募集資金650億元。這意味著,一旦過會,先正達將成為繼中芯國際之后,科創板最大的IPO記錄。
根據發行股數及募資金額計算,先正達本次發行價格約23.33元,上市后總市值約3250億元。因此,先正達如若順利上市,它在科創板中總市值僅次于中芯國際的公司,A股全市場市值排名也將躋身前30。
作為曾經注冊地為瑞士,全球第一大農化和第三大種業的公司,先正達這樣一個一年只能產生10億美金自由現金流的公司,為什么吸引了中國化工不惜430億美金天價收購?以及,它的此番IPO又有怎樣的“隱喻”呢?
01
絕妙的時間點
不得不說,先正達上市的時間來得非常絕妙。
俄烏戰爭的爆發,全球范圍內農產品價格一路飆升,各國農場主對農藥化肥等需求開始迅速提升。
農業周期的棘輪開始迅速轉動:農藥原藥生產廠家大多數集中在中國,因此全球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的供需關系成功一夜逆轉,業績也開始全面飄紅。
舉例來說,一季度,先正達旗下的全球非專利農藥龍頭安道麥(SZ:000533)規模凈利潤增長高達187%;而另一家先正達持有股權中國農藥小龍頭的揚農化工(SH:600486),歸母凈利潤增長也高達103.51%;而其他與轉基因種子的大風同時起飛的麥草畏和草甘膦品種,如先達股份和興發集團,業績亦紅到發紫。
很明顯,選擇在農業周期即將進入高潮的2022推動IPO募資,先正達的利潤貢獻將好到足以震撼全場。
由此可見,時間點的選擇可謂精妙絕倫。
02
“銀河艦隊”的合規問題
不過,我們也不難看出,先正達此番IPO之旅顯得略有些著急:
過去數年,幾經整合后,包括安道麥、魯西化工(SH:000830)、揚農化工(SH:600486)、荃銀高科(SH:300087)等諸多上市公司,均已納入先正達集團平臺,堪稱A股農業板塊的“銀河艦隊”。
因此,先正達上市之后,必然面對潛在的同業競爭,也成了市場爭議的熱點:
劃歸先正達集團的瑞士先正達與安道麥、揚農化工及揚農集團、中化化肥及中化現代農業、魯西化工、荃銀高科在植保(農藥)、種業等業務板塊存在重合,雙方構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競爭關系。
很明顯,如果不將旗下諸多上市公司業務和權屬梳理清楚,先正達上市合規性方面顯然有些說不過去。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對證監會問詢的第三輪回復中,保薦機構闡述了安道麥與先正達的同業競爭情況,直接指出先正達與安道麥的植保業務,在業務模式、產品側重點、研發投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僅在非專利植保產品方面存在少量重合。
以先正達的戰略地位來看,能夠化問題于無形,其實并不令人驚訝。
要知道,2019年先正達集團重組后的年營收達230億美元,其農藥業務營收達155億美元,占全球作物用農藥市場份額26.8%,躍升全球第一;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則運用了將近430億的美元負債,本次IPO將解決這筆收購產生的巨大負債,和先正達繼續外延并購產生的資金缺口。
結合以上幾點,不難理解,保證先正達平穩過會,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賬,也不僅僅是法律合規的問題。能夠讓先正達成功IPO,這背后的象征意義巨大,參與各方心知肚明。
03
停滯的十年
先正達IPO上市“還債”,一切都還要從7年前那一輪價格競爭開始說起。
2013年,6大農化巨頭占領了 75%以上的農藥市場,60%以上的商業種子市場。但這樣的高集中度,仍然不是這個行業格局的終點。
2015年5月、6月和8月,孟山都(Monsanto)三次出價意圖收購先正達。同年11月份美國杜邦(DuPont)和陶氏(Dow)宣布合并然后分拆出農化巨頭科迪華(Corteva)。
隨著先正達被中國化工收購,2016年孟山都被德國的拜耳(Bayer)收購,2014年存在的六大農化巨頭變為4家。
這樣風起云涌的合并,自然有它的時代背景,這與今天農業熱火朝天的景象恰恰相反:
一方面,農資的需求端進入了長期的低迷,隨著農產品價格2012-13年大幅下降,新興國家貨幣貶值,農場的利潤下降造成農場對農用物資的使用下降,2015年全球農化市場總銷售額下降近10%。
另一方面,供給側壓力也十分巨大,眾多農化公司的專利紛紛到期,專利斷崖給農化公司盈利能力帶來巨大沖擊。
農化行業研究公司Philipps McDougal在2016年估計,2010年以來每一種新的農藥化學成分的開發成本近3億美元,而且耗時10年以上;而注冊這些新成分的成本也需要1億美金。
即使是專利農藥領域領先的先正達,在2011到2017年,也只披露了3種新產品,而且這些產品也只是原有成分的復配混合,很難有成分上的獨創機會。
此外,由于專利有時間窗口,按照銷售額計算,先正達農藥產品中有專利保護的只有不到一半。在2011年年底這個時點看,先正達絕大多數的的農化產品都是2000年前上市的,大部分銷售的產品是非專利產品。
要知道,農藥行業有600多種活性成分,大多數活性成分已經專利過期。通過每年推出對活性成分十幾種再配方,先正達成功的提高產品效果,替代出現抗藥現象的產品。
再配方也給先正達提供了延長專利保護的辦法:當活性成分專利到期后,該活性成分的重新配方可能帶來新的專利或商業機密保護。再配方的成本也低很多,每種再配方的開發成本在幾百萬美金到幾千萬美金不等。
不過明眼人很快會看出,這種做法在創新藥行業遇到的專利斷崖困境,在農藥行業同樣難以避免:隨著時間推移,先正達在各條產線上都會遭遇越來越強力的同質化競爭,它的盈利能力只是被眼下的復配策略延長了半衰期,但最終營收增長還是會遭遇“滯漲”考驗。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2014年以后,先正達每年營收開始呈現小幅倒退。而且即使是2014之前的增長,也是建立在犧牲毛利潤率的基礎上的。先正達整體毛利潤在2005年以來處于下降趨勢。
專利斷崖對先正達的影響如何克服,對于先正達的基本面來說,這一點就是他最大的障礙。
所以并不意外的是,到2018年,先正達的調整后EBITDA已經跌至26億美金,而自由現金流也僅為10億美元上下,先正達已經走上了“停滯的10年”。
04
“千金馬骨”的救贖
隨著諸多農化企業紛紛合并重組,在被中國化工430億美金收購之前,先正達就已經收到過孟山都相近的報價,但與中國化工的全現金收購相比,孟山都收購只支付不到一半的現金,其余用孟山都股票置換;
而且,孟山都如果收購成功,作為優化節約成本的一個必要步驟,先正達高管必然要出局。故而,中化的全現金收購方案對管理層和大股東的重大吸引力。
不得不提一句,中國化工最終的收購資金方案是:200億美金的永久型債,127億美金的過橋貸款,和匯豐銀行牽頭的無追索202億美金過橋貸款(僅使用其中一部分)。
中國化工為了先正達并購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大約為15億美金。我們可以看出,這筆成本遠遠高過先正達每年的10億美金左右的自由現金流。因此其中大部分融資的銀行都變成了難以拿到利息的長期持有者,這些銀行很需要先正達通過眼下的這場IPO來償還其中的大筆債務。
在中國化工的描述中,這筆農資產業補短板的操作自有其真正價值:2016年,中國化工就完成了對世界最大的仿制農藥生產商安道麥的收購,旗下農藥資產大多為原藥生產廠。而此后收購的先正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專利藥生產商。
通過收購先正達后,中國化工擁有了完整的農藥產業鏈:制劑,渠道,原藥,研發等多個環節。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宏愿也在經受周期的折磨:
首先,先正達的創新業務已經長期停滯,前文中,先正達6年只推出3個新產品本身就是明證。
其次,先正達在中國早已開展了農藥業務,員工2000多人,農藥占有中國市場5%左右,已經是非常重要的玩家。因此所謂的中國市場協同的想法略顯牽強。
海外并購和整合本身就充滿了挑戰,尤其是高杠桿收購農藥這樣一個技術導向賽道中的超巨公司。對中化來說,想依靠先正達的內生增長來贏回票價,中短期還較為困難。
不過,游戲到這里還沒有結束。展望未來,隨著農業技術的新方向的逐漸啟動,無論是利用數字技術的精準農業,還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的對投入的改良,這些這些技術的布局對下個農業生產革命極其關鍵。
包括先正達在內,四大農化企業都在提前布局農業科技領域,中化在生物技術這個領域幫助先正達繼續做好投資布局,才決定這筆430億美金投入是否屬于千金買馬骨的重要因素。
也許,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借這次新農業周期東風,先正達正在完成自我救贖。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錦緞
共205篇文章
為上市公司提供知識產權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