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估值邏輯已變
-
收藏
0
2023年農歷兔年春節之后,手機行業進入“去庫存”階段。
蘋果iPhone 14系列首先坐不住了,在京東手機商城中,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提供了800元的優惠券,iPhone 14則提供了600元的優惠。iPhone 14 Plus除了800元的直降外,還提供了額外的300元優惠券,降幅高達1100元。
在拼多多平臺上,iPhone 14 Pro的價格更低,使用優惠券后只要6699元即可入手,比蘋果官方售價低了1300元。
如此大規模的對新機進行降價,似乎iPhone 14系列有些賣不動了。在蘋果罕見大幅降價之后,紅米手機也緊接著宣布降價。
2月13日,小米集團合伙人、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稱,512GB K60售價2999元起。與原售價相比,降價300元。
全球消費疲軟,智能手機市場也迎來至暗時刻,各大廠商似乎有主動開啟價格戰之勢。
小米手機業務承壓
降價的背后,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正在迎來新的格局。
ID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機全年出貨量同比下降11.3%至12.1億臺,創下2013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8.3%至3.003億部,創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單季度跌幅。此外,2022年中國區出貨量10年里第一次跌破3億臺。
該報告發布不久后,智能手機行業的巨頭蘋果和三星相繼發布財報,業績均不容樂觀。
蘋果公司營業收入。圖源:老虎證券
蘋果最新財報顯示,2023財年第一季度蘋果營收1171.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滑5.48%;凈利潤299.98億美元,同比下降13.38%,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
這是蘋果自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下降的情況,并創下自2016年9月以來最大的季度營收降幅。
而以芯片和手機業務為主的三星電子,同樣拿出了一份不忍直視的財報。2022年第四季度三星營業利潤暴跌69%,創8年來最低,讓資本市場大跌眼鏡。三星3個主要部門半導體(DS事業群)、設備(DX事業群)和顯示器(SDC事業群),只有顯示器部門利潤增加。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意味著此前快速增長的行業巨頭也要開始過苦日子了。
要知道,蘋果是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可是從去年起就開始增速下降了。
2022年四季度iPhone出貨量為7230萬部,同比下降14.9%;
三星的出貨量僅次于蘋果,四季度出貨量為5820萬部,同比下降15.6%;
小米位列第三,四季度出貨量為3320萬部,同比下降26.3%。
而龍頭企業蘋果降價后,為了平衡市場壓力,三星也通過參與促銷的形式開始降價。比如2022年雙十一,三星S22的最低售價就降到了3399元,三星S22 Ultra的最低售價也達到了7199元。
小米手機的壓力也不小,2022年Q3小米智能手機收入同比下降11.1%至425.1億元;出貨量同比下降8.4%至約4020萬部;市占率為13.6%,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到了第四季度,根據Canalys數據預測,2022年Q4小米出貨3320萬臺,銷量進一步下降,市場份額也可能下滑。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就小米手機的存貨情況指出:“小米智能手機的2023年出貨量可能將低于市場預期,且目前小米庫存高達12–16周,顯示市場對小米/Android手機出貨動能復蘇仍過于樂觀。”
鑒于庫存壓力,小米旗下的紅米手機率先開始降價促銷。2月13日,盧偉冰在微博發文稱:“從今天10點起,K60全面開啟512GB普及風暴,用2999元起的價格,就能享受‘512GB大存儲、2K屏、無線充’的三重旗艦體驗。”
據了解,紅米K60是小米于2022年12月發布的手機產品,其中12GB+512GB版本售價3299元,16GB+512GB版本售價3599元。小米官網顯示,與原售價相比,兩款產品目前均降價300元。
盧偉冰稱此番降價是紅米“堅持極致性價比”,但亦無法掩蓋手機業務的低迷之姿。
行業去庫存進行時
行業下行之下,低、中、高端手機機型全部受影響。
業界人士認為,以科技業來說,智能手機是這波市場寒風中最先陷入谷底的產業,去庫存腳步也較早啟動,市場復蘇時機點會比較快,目前供應鏈均認為最快明年二季度就有機會恢復過往水準。
郭明錤認為,安卓機正面臨著高庫存風險,在小米約等同2000-3000萬部手機的零部件庫存中,堆積最厲害的是處理器,三星手機及其零部件庫存,預計要到6月才可能降到正常水平。
為了緩解庫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利,主流手機廠商都在“6.18”、“雙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大幅度促銷。去年11月,手機“等等黨”迎來了狂歡,安卓陣營里2000元就能買到性能配置均衡的“水桶機”,1000元價位的更是多到讓人挑花眼。
安卓陣營外的蘋果手機,也疑似參與降價處理,去年蘋果手機剛發布不到一個月,除高端機型的普通機型跌破5200元左右。
廠商在推出新機的配置上,也可能基于清庫存的考慮,他們深諳“新瓶裝老酒”策略,最直觀的就是某個機型可能采用了不太匹配的配置。
有知乎網友表示,今年看到很多產品,甚至是主力產品,還繼續沿用非常古老的元器件,而一些庫存大的元器件,必須用在主力機型上,支線產品根本沒法消化庫存。
在很長一段時間,業內公認的換機周期是18個月,但到2022年國內消費者的換機周期被拉長到30個月、36個月。有手機廠商供應鏈負責人表示,從2021年第三、四季度開始,降價已經成為了手機廠的主旋律。
造車業務有望重塑估值
手機市場已經“內卷”嚴重,小米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
自小米2021年3月正式官宣造車以來,關于小米汽車的進展一直備受業界關注。
近日小米集團舉辦的投資日活動中,創始人雷軍透露了更多關于小米造車的細節,“自己的時間有二分之一花在汽車上,四分之一花在手機,四分之一花在其他事情上”。
可見,相比手機業務雷軍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造車中。據其介紹,2022年小米汽車等新業務共計投入超30億元,研發團隊超2300人,在初創階段的投入達到其他汽車廠商3倍以上,甚至還立下了未來15-20年內進入世界前五的目標。
當被問及是否入場太晚時,雷軍表示,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候都不晚,“我們的能力在電子、用戶體驗的運維上,現在的電動汽車都在我們的這些點上,所以我覺得我們2024年出車剛剛好”。
但事實上,雷軍認為的“剛剛好”真的合理嗎?
隨著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崛起,新能源市場競爭逐漸加劇。知名度較高的“蔚小理”已占據一席之地,哪吒、零跑等多個品牌也在絞盡腦汁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同時,傳統車企轉型加速進行,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通過禁產燃油車、發展新品牌等手段快速加入市場。
目前,“蔚小理”均已完成累計超20萬輛的交付數據;哪吒、零跑累計交付均超10萬輛;比亞迪去年年銷量超180萬輛,同時其新能源汽車銷量累計突破300萬輛。
僅從銷量來看,小米與上述企業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從長遠角度來看,小米似乎已經失掉先發優勢,且在消費者認知程度上也不占優。但憑借小米手機在全球的影響力,小米汽車也具備其他造車新勢力不具備的渠道優勢。
業內人士分析稱,小米造車的看點并不在硬件上,而是在軟件上,其具有極強的跨界協同能力,甚至可以把手機業務多年累積的經驗移至造車中。
數據顯示,自成立以來小米汽車已申請汽車領域專利125項,其中約70項與自動駕駛相關。近日,小米汽車還申請了穿戴設備以及穿戴設備的數據處理方法專利,該專利為小米汽車的控制設備專利,穿戴設備包括顯示屏、第一藍牙模塊以及處理器。根據專利摘要,該穿戴設備能夠在距離車輛較近時,自動顯示用于控制車輛的控件。
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回憶:“前五年小米成長得太快,導致了我們在心態上出現了膨脹,包括我在內,對形勢都產生了錯誤的誤判,加上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問題,管理體系又跟不上,導致小米模式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動作變形。”那一次危機,雷軍通過重塑供應鏈和渠道,順利度過了。
如今的雷軍,是國內少有的經歷過多次大風浪的創業者,他的經驗是小米汽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在宣布造車時,雷軍道出了小米的底氣:“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
對于造車,雷軍自稱All in了全部的心血,“我愿意押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現在,小米汽車也必須肩負起挽救小米手機于頹勢的大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小米搭載OceanBase,助力智能制造進一步升級
小米搭載原生分布式數據庫OceanBase進行數據庫升級,目前小米已將試點業務系統升級至OceanBase。小米汽車,為誰而造?
隨著工信部公布了第37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文件,小米汽車離量產上路又近了一步。眼下,距離小米汽車上市越來越近,答案也正在被一一揭開。對于補齊了小米最后一塊拼圖的雷軍而言,接下來是把車賣給誰的問題。雷軍招人賣車,底薪三萬
11月15日,工信部公布第37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清單,小米汽車上榜,這表明小米汽車終于拿到“準生證”,可以啟動量產。與此同時,小米汽車的招聘公告也出現在各大招聘軟件,最高薪資可達3萬元。